由“不扣而鸣”、“强说强教”论墨子的救世济民情怀兼论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作者:杨玉军 时间:2020-09-25 点击数:

摘要: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并积极践行“不扣而鸣”、“强学强教”的主动性教育原则,与儒家“共己以待”的教育原则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积极主动的教育原则是墨子热切的救世济民情怀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墨子的伟大人格。墨子通过教育救世济民的高尚精神和情怀在当今依然有积极的启迪意义,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以先贤墨子为榜样楷模,不负初心使命,勇敢地担负起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不扣而鸣;强学强教;墨子;救世济民;使命担当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也被是誉为人格伟大的“平民圣人”。章太炎认为:“虽然,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非孔、老所敢窥视也。”梁启超说:“论到人格,墨子真算千古的大实行家,不唯在中国无人能比,求诸全世界也是少见。”毛泽东同志则称其为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墨子人格的伟大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让后人感佩的是他积极而热切的救世情怀。他怀着救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理想,提出了许多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如兼爱、非攻、节用等且不畏艰难而身体力行之。仅就其教育思想来看,也是伟大卓越独树一帜的,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不扣而鸣”、“强说强教”就是其中之一。

 

 

《墨子·公孟》篇有一段墨子与儒生公孟子的辩论: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为政,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若大人举不义之异行,虽得大巧之经,可行于军旅之事,欲攻伐无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也?是子之所谓非君子也?”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实谓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糈。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而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也。今子遍从人而说之,何其劳也!”

子墨子曰:“今夫世乱,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

公孟子是来责难墨子的,他说,君子应该保持君子的风度,拱手等待,人家问到他就说,不问到就不说,好像钟一样,敲打它便响,不敲就不响。言外之意是批评墨子“好为人师”。墨子则对公孟子的说法进行了批评,并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虽不扣必鸣”和“强说人”

公孟子与孟子的辩论虽非专门针对教育而谈,但也间接地表达了墨子对于教育的独特观点,即教育学生时,教师不要只等学生提问才回答,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教育学生,因为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老师去“强”教,让学生“强”学。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主动性原则。

在《墨子·公孟》篇中,还记载了墨子劝人强学的故事: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

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子墨子曰:“不然。未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墨子在劝说一位弟子去学习时,该弟子以自己族人中没有学习的人为理由来推脱,对此,墨子通过类比方法,举了“爱美”和“求富贵”的例子,爱美之心,求富贵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由此及彼,强调学习是天下之“大义”,论述了学习的必要性,起到了劝学的目的。

墨子不但在言语上劝导别人学习,自己也是身体力行,“送教上门”。

禽滑厘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其哀之,乃管酒块脯,寄于大山,昧袤坐之,以樵禽子。禽子再拜而叹。

子墨子曰:“亦何欲乎?”

禽子再拜曰:“敢问守道。”

……

这则故事讲,墨子的弟子禽滑厘跟着墨子三年,努力地学习,也卖力地干活,但可能由于其性格内向,故不敢向墨子请教问题。墨子发现了,很心疼他,就带了酒菜,约了禽滑厘来到山上,两人“席草而坐”,墨子耐心地询问禽滑厘想要学习什么知识。墨子的举动深深打动了禽滑厘,他也向老师打开了心扉。墨子根据禽滑厘的需求,向他传授了对付敌人攻城的各种办法。

这一段师徒对坐交流的场景虽记述简略,但十分生动感人,禽滑厘对墨子恩师如父的恭敬,墨子对弟子的无比关爱、无私教诲,真是跃然纸上,令人感佩。如有丹青妙手作画表现之,当是绝妙无两之题材。其后,禽滑厘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终于成为墨子的首席弟子。后墨子去世,禽滑厘接任墨家的“巨子”,继承并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学说。禽滑厘之所以能够在墨子的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墨子对其的“不扣而鸣”、主动施教肯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墨子《鲁问》篇载,鲁国南郊有人叫吴虑,“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墨子听到后跑去见他。吴虑对墨子说;“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意谓“义”的事情,重在去做去实行,何必去向人们宣传呢?墨子则耐心地用农民耕作、妇人纺织、战士作战等多个事例劝说他,最后墨子语重心长地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吴虑听后反应如何,《墨子》中未有记载,想必也应该为墨子的“精诚所至”所折服了吧?

 

墨子的教育理念是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动性,这与儒家的教育理念是颇有不同的。儒家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主动,教师“共己以待”,学生问,老师则答;学生不问,则不答。再就是强调教育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简单地灌输知识,注重启发式教育。墨子不满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的教育理念。他认为那种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的教育理念,不够主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强说之”,即使别人不来请教,也应该主动上门去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墨子在与吴虑进行辩论时举例子说:“借设而攻不义之国,鼓而使众进战,与不鼓而使众进战者,其攻孰多?”墨子认为,作为教育者,就应该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

墨子强调“不扣而鸣”、“强说强教”,源自于他十分看重教育者在人的品性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所染》篇中,他曾提出著名的“素丝说”,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深信教育能够改造人,故其孜孜不倦地强力说教,以期能够造就“兼士”贤才,改造社会。

墨子这种“不扣而鸣”、强学强教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加以重视的。焦国成《救世才士墨子》一书认为:“墨子的教育态度与儒家不同,可谓前进了一大步。墨子不仅接受来学者,而且积极、主动、热情地送教上门;不仅‘来者不拒’,而且‘往者’则追,‘欲去者’则‘止’,强学强教,时时处处启发、诱导,鼓励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教育者不必絮絮叨叨说个没完,而应在学生有了思考和准备“共己以待”,让“童蒙求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有其非常科学和正确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若一味强调“不扣不鸣”,是否会使学生因缺少老师的督促而出现懈怠,是否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爱发问的学生错失受教的机会?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而墨子的“不扣而鸣”、强学强教则补救了儒家“不扣则不鸣”的不足。

被称为“至圣”的孔子破除学在官府,大力开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堪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孔子的收徒教人也是有条件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礼记·曲礼》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韩诗外传》说:“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学。’”说的都是按照礼法,只听说学生来就老师这里受业,没听说老师去就学生那里授业。也即是说,儒家讲究对那些虚心上门求教的人才进行教育,对那些不学之人或不求上进之人则不去管他。

孔子之后的孟子也具有很伟大很感人的教育情怀,他曾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名言,但细味其言,也还只是停留在“得天下英才”的“得”上,而绝非去主动施教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求教,孟子的态度是“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即是“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孟子提倡的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也是强调追求知识全在于自我的努力。

和以上儒家的孔子、孟子相比,墨子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无疑是更前进了一大步。墨子不仅接受来者,而且积极热情地、不遗余力地主动施教,送教上门。不仅“来者”不拒,而且“往者”则追。如果说孔孟的教育态度更多体现师道尊严的话,墨子这种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更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更具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在墨子的教育和感召下,原先少数表现不好的几个墨子弟子,也培养教育成新人。像高何、县子硕“齐国之暴徒也”,素为乡人所痛恨,后受墨子教诲,成为品德才智俱佳、备受王公大人礼遇的“天下名士显人”。墨家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

当然,墨子“不扣而鸣”、强学强教的做法注重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又是其不足之处。也许把儒、墨二家的观点和做法结合起来是最佳的,这也应该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以有益的启迪吧。

 

   

 

墨子其人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热切的救世情怀。孙诒让在《墨子间诂》的“自序”中说:“其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弊,殆非韩、吕诸子之伦比也。”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说:“当春秋之季,有一蒿目时艰,专以救世为志者,是为墨子。”墨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混战,天下纷乱,百姓不堪其苦。墨子认为,当时天下失“义”,由于“义”的缺失,诸侯不相爱而互相攻斗杀伐,王侯公卿不爱百姓,奢侈淫乐,致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尚贤下》),所以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而其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救世”二字,正像梁启超先生所说,墨子恰像基督,具有耶稣基督牺牲自己拯救世人的情怀,“若有人把他钉十字架,他一定含笑不悔。”。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他认为,天下事没有比行义更重要的了,行义也即救世。墨子一生,孜孜矻矻,周游鲁、宋、楚、卫、齐列国,非为做官,而是为“行义”。墨子认为他的主义可以救世,所以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人宣传,而不管别人如何批评他,乃至于有人称之犯了“狂疾”:“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尔耶?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耕柱》)

墨子在培养学生上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是培养既有远大政治目标而又能“躬行”的君子;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把培养“道法自然”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法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耕战之士”和“智术能法之士”。作为和儒家同为“世之显学”的墨家,和儒家的教育目标不同,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量的“贤士”、“兼士”,以“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兼爱中》)。墨子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尚贤上》)如何使“贤良之士”、“兼士”多起来,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实现。

台湾学者陈维德在《墨子教育思想研究》中说得准确而深刻:“墨子之学,救世之学也;墨子的教育思想,皆所以挽颓世、针末俗之方也。”墨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强烈的救世目的。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济民救世”,即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富裕。在墨子看来,教育即“行义”,即通过教育实现其“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这是一种为天下“大义”的活动。他说:“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显于耕织也。”(《鲁问》)

墨子是一位怀抱救世济民理想、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先哲大贤,是非攻兼爱思想的传播者,也是身体力行、播撒大爱的苦行僧。胡适先生说: 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他看见当时各国征战的惨祸,心中不忍,所以倡为‘非攻’论。……要使人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墨子的‘兼爱’论。”墨子终生在各国奔走,为的是制止战争,为“利天下”呼喊,是为了救世;他孜孜矻矻,毕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宣扬其理论学说,也是为了救世;他广招门徒,同样是为了救世。他的“不扣而鸣”、他的强学强教与他穿着草鞋、蓬头垢面、千里迢迢跑去止楚攻宋,其精神实质完全是一样的。墨子的人格之所以受到后人的一致敬仰,即在于他的思想中洋溢着救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底蕴,闪烁着动人的人格光辉和价值追求。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这样评价墨子:“墨子能在中国文化中取得一重要地位,不在哲学家这一角色,更不在宗教家这一角色,而在他的反侵略、反战争,热情救世,力行不懈的牺牲精神。他的思想是因受到这一精神的支持才被重视的。他的人格不仅能感召一世,且足以震动万代,这就是墨子的真正伟大处。”

救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是古往今来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首要精神底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也是为师者的最高追求。就墨子而言,他怀着深深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施教,不扣而鸣,努力把自己的学说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墨子的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了墨子可贵的担当精神,而这种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更值得今天的为人师者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之。

探求“教育”二字的原始意义,“教”,从孝(爻、子)从攵(攴,pu)。以攴促孝,使之上以施、下以效。其最初的意思是拿着鞭子催人行孝。“育”的本意是妇女生生养小孩。《说文解字》曰:“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教育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培养人,教育培养的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经过所在时代社会阶级的塑造和个性的养成,成为为所在时代社会阶级所服务的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知识、有思想、追求真理的优秀人才,培养革命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全党、全国的核心使命和历史责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完成这一伟大目标,青年一代正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而人民教师则是打造这一“梦之队”的筑梦人。能否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作为施教者,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先贤墨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人心迷失,天下大乱,墨子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立定拯救社会的决心,提出了一整套经世致用、利国利民的思想,并且积极游说,主动教人,展现了敢于担当的社和社会责任感。今天,我们昂首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师承载的时代重任,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墨子这样的先贤为榜样楷模,勇敢地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历史使命,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这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现实责任,也是作为神圣的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

注释:

章太炎:《章太炎文选·诸子学略说》,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167页。

梁启超:《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200页。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陈晋:《毛泽东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157页。

孙怡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449页。(本文引墨子文均出自该

书,不再一一注明。)

焦国成:《救世才士—墨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162—163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67页。

《礼记》

《韩诗外传》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336页。

⑾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302页。

⑿ 《吕氏春秋·尊师》

《吕氏春秋·当染》

孙怡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页。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117页。

梁启超:《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208页。

陈维德:《墨子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121页。

焦国成:《救世才士—墨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181页。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 孙怡让.墨子间诂[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辛志风、蒋玉斌.墨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邢兆良.墨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陈为人.墨子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1).

[6]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4-09-10(01).

 

中国国际墨学网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北安路1号枣庄学院综合楼     鲁ICP备0504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