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版墨子读本:第一章 亲士

作者: 时间:2020-09-07 点击数:

一、文章主旨

本篇的主题为用贤亲士。亲士,就是亲近贤士之意。作者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桀、纣等昏君对待贤人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能否亲士用贤,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并进一步指出,国君要做到亲士用贤,除了要有自任其难的爱士之心外,还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广泛采纳各色人才,让他们各抒己见,面折廷争。这才是可以王天下、保国家的兼王之道

 

二、文本释义

入国[①]而不存[②]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③];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④]。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⑤];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偪臣伤君[⑥],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⑦],上必有詻詻之下[⑧]。分议者延延[⑨],而支苟者詻詻[⑩],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11],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12]。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13];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14]。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15]。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硗埆者其地不育[16]



 

 

[①] 入国:“入”疑“乂”( yì)之形误,乂国即治国。

[②] 存:抚恤,引申为关心。

[③] 正:君临天下之意。

[④] 丑:屈辱。尚摄:尚,通“上”;摄,合也。

[⑤] 俞樾校,当作“双人旁+内”即“退”。

[⑥] 偪(bī):当为“佞”,或同“嬖”。

[⑦] 弗:通“拂”,违背之意。

[⑧] 詻詻(è è):同“谔谔”,直言论争之意。

[⑨] 延延:通“炎炎”,喻长久持续辩论。

[⑩] 支苟:疑“交苛”二字形误。

[11] 喑(yīn): 缄默,不说话。吟:叹息,痛苦的声音。

[12] 铦(xiān):锋利。错:同“厝”,磨刀石。

[13] 殪(yì):杀死。抗:抗直,直谏犯颜。贲(bēn):奔走,快跑。沈:同“沉”。

[14] 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15] 昭昭:明亮。潦潦:清澈。尧尧:同“峣峣”,至高之貌。

[16] 硗埆(qiāo què):土地坚硬而瘠薄。

 

三、参考译文

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若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怠慢遗弃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

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为天下盟主;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来称霸诸侯;越王勾践被吴王战败受辱,终成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君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是因为他们都能忍辱负耻,以图复仇。最上的是不遭失败,其次是失败而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

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不是没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着无法满足的心。”所以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君子仕进顺利时不改变他的素志,不得志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庸众之中,也终究没有怨尤之心。他们是有着自信的人。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厌恶之后果的。所以倖臣与谗佞之辈往往伤害君主。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上面必须有直言极谏的下属,分辩议事的人争论锋起,互相责难的人互不退让,这才可以长养民生,保卫国土。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谄谀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难进,那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

比如现在有五把锥子,一把最锋利,那么这一把必先折断。有五把刀,一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干,高的树木最易被伐,灵验的宝龟最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为他抗直;孟贲被杀,是因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长得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有大功。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们的所长。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持久。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应居于此位;凡是不胜任其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当享有此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之道。所以大地不昭昭为明(而美丑皆收),大水不潦潦为大(而川泽皆纳),大火不燎燎为盛(而草木皆容),王德不尧尧为高(而贵贱皆亲),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象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

 

四、扩展阅读

1. 比干之殪

比干,子姓,沬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也就是纣王。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

2. 孟贲之杀

孟贲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一说是齐国人,《史记-范睢列传》:“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东周列国志》描述:“有齐人孟贲字说,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闻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乃西渡黄河。岸上人待渡者甚从,常日,以次上船。贲最后至,强欲登船先渡。船人怒其不逊,以楫击其头曰:‘汝用强如此,岂孟说耶?’贲瞋目两视,发植目裂,举声一喝,波涛顿作。舟中之人,惶惧颠倒,尽扬播入于河。贲振桡顿足,一去数丈,须臾过岸,竟入咸阳,来见武王。”

后来孟贲成为战国时期秦武王手下的勇士。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率领重兵去东周国都洛阳观看九龙神鼎。秦武王年少骁勇,喜欢举鼎。孟贲是举鼎能手,也陪伴着他到洛阳。九龙神鼎是世上瑰宝,秦武王一看见它,兴致大发,便借此机会与孟贲比试举鼎。这位年少好强的武王,抓住一只龙纹赤鼎猛地举了起来,殊不知此鼎重量过大,终因力气不支,累得双目出血;力尽鼎落,又砸断了膑骨。结果秦武王不治而死,丢了王位。无辜的孟贲也因此获罪,被诛杀九族。

3. 西施之沈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以吴王好色,乃用范蠡之计,徧访国中美色,得西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乃献于吴王夫差。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吴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4. 吴起之裂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因损害楚国贵族的既得利益而招致了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

五、思政课堂

《亲士》篇,之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儒家著作混入《墨子》之中的,现在看来,“亲士”应该是墨子“尚贤”思想的延伸,只是这一篇系统性不是很强,未被收入《尚贤》之中。但其实反映的还是墨子的“尚贤”理论。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墨子的 “亲士”、“ 尚贤”就是这种传统的生动体现。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就是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尊重人才、吸引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关心和重视,突出了人才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中国国际墨学网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北安路1号枣庄学院综合楼     鲁ICP备0504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