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版墨子读本:第二章 修身

作者: 时间:2020-09-07 点击数:

一、文章主旨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应该“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还要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儒墨二家,皆重视修身,不过墨家蔑视礼仪、不重言辞,他们看重的是“戴行”,也就是以行载德,通过身体力行来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

 

二、文本释义


君子战虽有陈[i],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ii],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iii]

谮慝之言[iv],无入之耳;批扞之声[v],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vi],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vii],无所依矣。是故君子力事日强[viii],愿欲日逾[ix],设壮日盛[x]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xi];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xii],接之肌肤,华发隳颠[xiii],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xiv],遍物不博[xv],辩是非不察者[xvi],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xvii]。雄而不修者[xviii],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xix]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xx]。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xxi]。故彼智与察[xxii],在身而情[xxiii],反其路者也[xxiv]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xxv],行莫辩于身者不立[xxvi];名不可简而成也[xxvii],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xxviii]。思利寻焉[xxix],忘名忽焉[xxx],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


 

 

[i] 陈:同“阵”,指军队的队列。

[ii] 暗:不明了,糊涂。

[iii] 怨省:怨言减少。

[iv] 谮慝(zèn tè)之言:坏话,诽谤的言语。

[v] 批扞(hàn):诋毁。批,打;扞,同“捍”,扰乱。

[vi] 孩:通“荄”(gai),草根,这里指埋在心里的想法。

[vii] 诋訐:诋,诽谤;訐(jié),揭露别人的隐私。诋訐,攻击别人的隐私。

[viii] 力事:努力做事,

[ix] 志欲:志向欲望;逾:超越,前进。

[x] 设壮日盛:君子之道大壮而日盛

[xi] 无以竭爱:此句不可确解,竭当为无尽、无穷之意。

[xii] 支:通肢,指手足。

[xiii] 隳颠:颠同巅,指头顶。隳颠,秃顶。

[xiv] 笃:专注忠实。

[xv] 遍:通辨,识别。

[xvi] 辩:通辨

[xvii] 几:危险。

[xviii] 雄而不修:雄,勇敢;修,自我修养。

[xix] 秏:通耗,耗损、败坏。

[xx] 伐:矜伐,夸耀。图,取,可取。

[xxi] 文:通纹,纹饰。察,明察,明了。

[xxii] 彼:毕沅认为应为“非”,指缺乏机智和洞察力。

[xxiii] 情:孙诒让认为应为“惰”之误字。

[xxiv] 反其路:背离正道。

[xxv] 留:留下,保持。

[xxvi] 辩:辨别,申辨。

[xxvii] 简:怠慢,怠惰。

[xxviii] 戴行:戴,载。戴行,身体力行。

[xxix] 寻:重,重利。

[xxx] 忘:疑当作立,忽视名声。

 

三:参考译文

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必以高尚德行为本。因此,根基树立得不牢固,就别期望枝叶的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别期望与外人交结;做一件事,不能善始善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见闻广博。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有喜欢诋毁别人的人,也就无处可依了。所以,君子任事日益强劲,理想日益远大,事业日益兴盛。

君子的处事原则是: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埋藏与心中的,是无尽的慈爱;见诸于行动的,是无比的谦恭;表现在言语上的,是无比的文雅。能让这种修养,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才智就不会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有勇气而不能持久的人,到后来必然怠惰。源头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诚实的人,名声必然败坏。

名声不会无缘无故产生,颂誉也不会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只尚空谈而行动迟缓,即使善辩,也无法使人听从。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但并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在多,而在富有智慧,不在文采,而在清楚明白。缺乏机智和洞察力,行动上又怠惰,则必然背离正道而行了。

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持久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轻而易举地得到,声誉更不会因诈伪而取得。君子是通过身体力行来达到的。心中以图利为重,又忽视树立名声,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天下的贤士,还从来不曾有过。

 

四、扩张阅读

1、士

士人,在春秋时代之前多指贵族中的武士,春秋时代之后则成为知识分子的专称。西周的贵族分为周王、诸侯国君、卿、大夫、士等阶层,士是西周贵族中的最低阶层,多为下级官吏和贵族家庭内部的家臣。春秋时代,由于王官失守、学术下移,他们的地位逐渐与农、工、商相等侪,成为四民之首。

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士人最为活跃、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君子

君子”一语,广泛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等典籍都曾大量使用“君子”一词。但春秋晚期之前的“君子”,是一个与“小人”、“野人”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有官有爵、地位高尚的贵族阶层。

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君子成为道德品质高尚人物的代名词。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就需要以君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克己复礼”、施行仁政。君子既然要克己复礼、施行仁政,必然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一套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就是“君子之道”,这也是先秦诸子皆重个人修养的原因。

3、腹杀子

墨家学派最看重的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戴行”。他们所倡导的主张,他们一定坚定地去执行。《吕氏春秋》上记载了一个有名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个很有名望的墨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国君的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要杀他。”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天下大义。君王虽然在这件事上照顾我们,不让官吏杀他,但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没有答应秦惠王要求,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每个人都会偏爱的,忍心舍弃自己的偏爱,去推行大义,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五、思政课堂

注重个人修养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良传统,先秦诸子的各家学派都有对为人道德、修身养性的论述。墨子在《修身》篇论述了君子必须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因为修养、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

在今天,个人的修养品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个人的修养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的体现。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只有内化为个人品德,才能成为现实的规范力量。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是决定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修身最重要的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个人在社会社会生活中要自觉地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正确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有: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以涵养良好的德行;二、省察克己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并加以克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人们联系社会实践在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的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而在形形色色诸子百家关于修身的论述中,墨家的修身思想是最注重把修身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这就是墨子的“戴行”思想, “戴行”,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修养。

而且,墨子注重社会实践的“戴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注重实践,注重“实干”的思想是高度契合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上看,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 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最坚实最根本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基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分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又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这种实践观作了创造性的发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振聋发聩地提出:“社会主义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讲出来的。”可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每一个成就都与注重实践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12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要再强调一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这个响亮的口号就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九二年视察南方途中提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中国国际墨学网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北安路1号枣庄学院综合楼     鲁ICP备05047007号